致橡树爱情观正确吗(致橡树中的爱情观给你怎样的启示)

致橡树爱情观正确吗(致橡树中的爱情观给你怎样的启示)

 

初次读这首诗,自然地以为这是一首告白诗,以“木棉”的设定对“橡树”告白,其坚贞在全诗贯穿,细读之后才发现,这并非一首单纯的告白诗。这是一首呼叫爱情平等、渴望平等相亲相爱的诗。《致橡树》采用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以“木棉”的声音,坦诚表达出心中的追求,对个体人生价值的追求。

舒婷写这首诗是源于和好友蔡其矫散步时的一次谈话。蔡其矫说,有的女性漂亮但是没有头脑,有的女性有头脑但又不漂亮,还有些女性既漂亮又有才华可是不温柔。舒婷听了之后很生气,她想,怎么男人看女人的眼光这么挑剔,女性也有自己的想法,也有对理想中的伴侣有所希冀啊。舒婷当晚就写下了这首《橡树》,然后给了蔡其矫,后来发表改为《致橡树》,舒婷写这首诗,写下了当时大部分女性的心中诉求。

诗中提到的“木棉”,是舒婷对女性的比喻。木棉花本身大而美,树干基部密生瘤刺,以防止动物的侵入 它喜欢温暖的阳光。正如大多数女性同胞,如同木棉花外表看上去美丽温柔,但内心并不是柔柔弱弱人人宰割的小女人,她们也会懂得去争取属于自己的自由,属于自己的权利。舒婷以“木棉”作为意象,十分贴切。而“橡树”,是世界上最大的开花植物,象征着男性的力量,像橡树一样,男性是不以被击败的,是有男子气概的。舒婷用明丽隽美的意象来创造了这首抒情诗的主角。

在长期被封建思想禁锢的社会现实中,男性对女性都存在着偏见。舒婷在诗歌中充分体现出了这种真实性。“攀援”“痴情”“增加”“慰藉”“衬托”这些词表现出了女性不会倚靠男性来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也表现出女性不会去衬托男性的威严。当时男性对自己妻子的有一种霸道自私的要求。他们所需要的并不是一个相濡以沫的爱人,而是一颗棋子,一颗完美的棋子。既要漂亮,要温柔,要有才气,又要服服帖帖,对自己言听计从。“绝不”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坚决。传统观念中的男尊女卑思想一直限制着女性的自由。

全诗共36行,1至13行借用一系列自然物意像进行象征类比,对恋爱中其中一方压抑、萎缩自己为爱屈服的现象进行了否定。舒婷创立的“橡树”和“木棉”可以说是我国爱情诗歌史上一组崭新的象征形象了。在前面13行的描述中,诗人用一连串的比喻批判断句来强调相互给予的互爱原则,追求个体(特别是女性)人生价值。

14至21行诗人强烈呼唤爱情平等,要求要与自己另一半平起平坐,相互支持,同时也表现出了两人心心相印,相知相爱的心愿。根叶相触相连,不用去理会外界的声音,自己能懂彼此就好。这几行明显抒发出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对爱情的渴望由此猛烈爆发出来。自我情感和心里过程的揭示是舒婷诗歌的特色之处。

22至30行,写橡树的阳刚气概,写木棉的柔韧气质,写二者共担风雨雷鸣,共享雾气彩虹。“你有你的铜枝铁杆”“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彰显了诗人的在整首诗中奠定的一个爱情风格。“我”和“你”各怀长处,我们相爱相依,共同生活,照应着诗歌的主旨。“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生相依”的爱情观我很赞同,橡树和木棉之间会有争夺吗?当然会有,它们要存活下来必然需要阳光和营养,但是互利的状态才能保持它们之间的生态平衡,映射在人类相处模式上也是一样,只有二者在地位上平等,在生活中相互付出,这段感情才可能得以维持下去。

31至36行诗人直接正面描写其爱情观,站在同一阵地,有着同一生活信念,不仅是爱这个人的外形,还爱这个人所有的一切。舒婷通过内心的映照来辐射外部世界,捕捉生活现象所激起的情感反应,探索人与人的情感联系。

相互独立,却紧密相连,是我从《致橡树》当中读出来的爱情观。平等独立、互助相依,既要尊重对方,又要珍视自己。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在舒婷的观点里都应如此,我自然也是赞同的。被物质化功利化了的爱情那都不能称之为“爱情”,是变态的爱情观。舒婷说,木棉生长在火热的南国,橡树生长在严寒的北方。在现实生活中,他们是不会相遇的,但诗中给出了理想,说了“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能够为了对方去改变自己,无论是处在什么样的环境,都会一如既往地支持对方,深爱对方,坚贞不屈。这就是爱情,是一种神奇的力量。

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