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民俗 >

苍南小众景点推荐

发布时间:2023-06-10源自:未知 作者:admin阅读( )

2018-11-21 16:00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通讯员 陈忠巢

2015年龙港镇鲸头村获得浙江省文化厅和省旅游局联合颁发的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区民俗文化村称号。浙南宗教民俗文化名村鲸头,是龙港镇云岩社区所在地,历史和传统文化遗存保留丰富。据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鲸头村石岗下出土文物《朱曼妻地莂》发现,鲸头村早在东晋咸康四年(338年)已经有先民在这里居住。距今900年前的北宋,已形成以杨府殿为中心的古集市风貌的村落规模,现在的集市房屋有清朝与当代建筑风格并存。秀水路老街为清朝所建。鲸头的得名是境内的一座小山鲸山,这里佛、道、释三教的兴盛共融,香火鼎盛,佛事常兴,闽浙骚人墨客、风流雅士游山览胜和善男信女敬香朝拜者络绎不绝,每年农历四月初一、五月十八、十月十五,还要举办盛大庙会。

苍南小众景点推荐

宋代古寺广福寺双塔

自然人文生态良好

鲸头村生态环境保护良好,自然风光优美,山岳恬静奇幻、涧险石怪、塔古洞幽、花果飘香。鲸头村及周边有“广福双塔”、“杨府朝圣”、“庵堂星火”等一批远近闻名景点。鲸头山一带风光宜人,山势变幻万千,三峰笔架山、九龙岗自然景观奇特,令人叹为观止。

鲸头村寺院道观密布,多种宗教在此留下遗迹。著名的有杨府殿(民间信仰)、明德堂(民间宗教三一教)、载福堂(传统宗教与民间宗教三一教并存)、凤仙道观、紫霞道观(道教)、龙隐寺、进仙禅寺、广福寺(佛教)等。其中以杨府爷信俗最负盛名,信众遍布浙闽粤、港 澳台乃至东南亚地区。此外还有天主教堂、基督教堂。鲸头村又是浙南革命老区,有“仰英亭”、“庵基堂会议遗址”等革命纪念地,近年来正计划创建红色旅游线路助推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鲸头杨府殿是个集民俗宗教文化和自然风光于一体的特殊景点。几个世纪来就一直驰名于省内外,来进香朝拜的游客,北起舟山、宁波、南到漳州、厦门以至台湾、新加坡,每年都有五六十万人次以上,杨府侯王尤为商人和渔民所尊崇,民间信仰的影响力仅次于海上女神妈祖。

杨府庙后异峰突起,峻峭嶙峋,雄险拔俗。山上古树参天。登上峰顶,群山深谷,莽莽苍苍,奔涌而来。山巅往西曲径通幽,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林不大而茂盛,漫山遍野茂林修竹,无限风光尽收眼底。

苍南小众景点推荐

明德堂全貌

杨府信俗历史悠久

鲸头村的省级非遗项目太平龙迎新春、参龙、米塑等,市级非遗项目彩扎等,都依托于温州市级非遗项目“杨府爷信俗”这一载体。

浙南一带有影响的地方神杨府爷,民间又称杨老爷,鲸头村的杨府庙始建于宋代,历史悠久。民国《平阳县志·神教志》记载:“杨府庙在二十六都鲸头,神姓杨名精义,唐时人,子十人。三登仕籍,七子偕隐。修炼于瑞安之陶山。拔宅飞升,事闻三子皆挂冠归寻,亦仙去。宋时敕封‘圣通文武德理良横福德显应真君’。清咸丰四年冬,乐清瞿振汉,据城反旋就扑灭事平,知为神佑。(民国)五年三月,平阳鳌江有艇匪突入,居民御之,亦称神助击毙,贼渠余匪悉遁。同时上其事乞加封号,部议未覆。同治元年,平阳绅民以金钱会匪平诸赖神力,复请浙抚具题。六年六月得旨加封‘福佑’二字。”据传:杨精义的十个儿子,个个尊敬父亲,崇尚佛道。民间历来有“父子一家皆得道,兄弟十洞都成神”的说法。杨府爷拔宅飞升后,人们特建庙塑以神像祭祀。一代又一代景仰供祀着,成了救民于难、泽被苍生的神。杨府爷信仰的另一说法是说鲸头杨府爷是山羊在鲸头山麓灵岩古洞中修炼成神的。两足跪地,这就是“至孝”;山羊光吃素不吃肉,不对任何动物造成伤害,这就是“至善”。民间认为,“至孝”、“至善”山羊这种动物,达到了十分完美的程度。这种得道升仙的民间传说,接近于中国正统道教的教义、教规。民间传说,山羊在灵岩古洞修炼时,曾遇到杨文广奉命下江南收十八洞妖怪,这些故事扑朔迷离平添几分神秘色彩。

苍南小众景点推荐

划太平龙

划龙风俗独具特色

鲸头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有省级非遗项目太平龙迎新春、参龙、米塑等,市级非遗项目杨府爷信俗、彩扎等,民俗活动十分精彩。这些活动依托杨府爷信俗在当地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整个景区民俗文化活动频繁,辐射面广,内涵丰富而又贴近生活,独具地方特色。

“太平龙迎新春”是鲸头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一种节庆风俗。每年正月初二至十五期间,鲸头村和周边村落,都会举行“划太平龙”祝福活动和正月十五元宵灯会,喜迎新春。信众因曾经祈祷许愿,必须按时将大量的竹纸扎船送到杨府庙焚烧,俗称“还愿”。太平龙分开门龙、彩龙、关门龙、小船龙四种类型。主要仪式有杀龙猪、摆殿、扎龙、请香信、祈禳、划龙几个部分,其中祈禳仪式分祭龙、净龙、参龙和开龙眼等几个步骤。开龙眼后,划龙开始。一般正月初二划的是“开门龙”,正月十三划的是“关门龙”。正月十五,关门龙进庙点火“仙化”后,整个划太平龙活动结束。

“参龙”说唱是穿插在整个划龙活动过程的一种重要仪式,也是一项地方特色的曲艺形式浓郁,由专门的“参龙师”用当地方言一边击鼓,一边演唱,地方韵味浓郁,参龙词七言一句,每句韵脚押韵,内容多为祈求神灵保佑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百姓安康。对研究和保护当地方言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每年举办“正月廿八抬香案”巡游活动,汇聚了大批信众参与,制作彩扎、米塑作品参与巡游展示,把杨府爷信俗活动推向高潮。

保护利用前景广阔

鲸头景区十分注重信俗文化保护利用。2011年6月,苍南县有关部门着眼已经具备进一步开发信俗文化旅游的主客观条件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召开杨府爷信俗文化学术研讨会,打造杨府爷信俗文化研究基地,已引起当地各方积极参与信俗文化旅游活动开发的热情。2013年5月9日,在鲸头村“两岸(苍南)杨府侯王信俗文化交流活动,台湾基隆大德山杨府庙信众护送杨府爷塑像来大陆省亲,互相签约,并约定今后定期开展杨府爷信俗文化交流。此举旨在更好地继承和弘扬杨府爷见义勇为、不畏强暴、热爱和平的传统美德,促进了台湾与大陆两地的民间文化交往、增进两岸民众感情,发展经贸合作。

此外,近年落户在鲸头村的苍南县中学生素质教育基地还建立了专门的非遗展示厅和传承基地,开设了“单档布袋戏”“点色剪纸”等40多项优秀的非遗项目进行展演展示。其中,“单档布袋戏”和“点色剪纸”主要是利用素质教育基地的资源进行教学传承展示,其它项目则是通过非展示厅用图文、音像视频、实物模型等方式展出。

旅游文化资源丰富

近年来,鲸头景区依托当地的秀丽风光与人文景观,尤其是合理利用当地的杨府爷信俗等非遗项目,让文化与旅游紧密结合,大力发展旅游等第三产业。

步入鲸头杨府爷信俗文化园区,游客置身于“杨府路”,入口牌坊有一对楹联: “法显唐帝亿万家顶祝馨香;道成陶山几百载神灵赫濯”。山门布局严谨,依山势而筑。杨府殿坐南朝北,有上下两殿。殿址面积8500平方米。正殿的神座上,是端坐着的杨府爷塑像,尽显威严。正殿还供祀杨府爷和戏曲《杨家将》人物杨令公、佘太君夫妇及其孙杨文广塑像。两侧为杨府爷十个儿子“十大元帅”像,两厢碑廊上首,塑有两匹白马和两艘帆船,殿内还设有二十八灵圣,形态各异,每年有香客十数万人,春节期间香客朝拜进入高潮,整个杨府大殿车水马龙,盛况空前。

从主殿的东边后侧门出去,拾级而上有一天然崖洞“灵岩古洞”。上殿据说始建于北宋熙宁七年(1074年)。灵岩古洞,至今留有炼丹岩遗迹。因香火日盛,至清光绪年间,又在上殿下坡增建五进新殿,称为下殿。

在杨府殿四周还有“龙井”、“古游步道”、“明德堂”、“观景台”、“龙湫潭”、铜钱坑“载福堂”等一批景点可供游览。龙井,深2.1米,周长6.5米,水质清冽。每年正月,当地民间举行龙舟活动,都要到此举行仪式,祈保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明德堂在杨府庙后山腰处,是“三一教”活动场所。在宝殿内,分左中右三阁,分别是:孔子、释迦牟尼、老子;中从右往左为普贤、观音、文殊菩萨,同样的顺序下为地藏王、阿弥陀佛、弥勒佛。左阁只有两座神像,左为朱氏娘娘、右为北斗元君。这里需要解释的是,北斗元君主要的神异是使人长寿,是中国道教中的寿星。而朱氏娘娘则是求仙的人必拜的。右阁,是玉皇大帝,左雷公、右电母。明德堂的周围有许多碑刻。

古游步道是杨府殿通往龙隐寺的惟一通道。据路碑考证,始建于清末,古意盎然。观景台幽野清静。

龙隐寺,俗称上庵基堂。是一座保存完整的晚清木构建筑。具有着重要历史意义的革命根据地遗址。坐落在紫罗山中。寺庙四面环山,深居幽谷。清嘉庆年间公元1796-1820年建成,几经重修。1928年6月18日夜,省委特派员林海平召集了永嘉、瑞安、平阳三县领导干部王屏周、王国祯、林去病等50人在此秘密召开浙南三县武装斗争会议,决定用武装力量攻取浙南重邑平阳县城,揭开了武装夺取政权的序幕。解放后,庵基堂成为一所革命纪念地。1988年5月,被苍南县评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龙隐寺附近还有紫霞道观、进仙禅寺、凤仙道观、莲花洞。

离庵基堂不远处的广福寺建于宋景佑年间(1034-1037年),清康熙十九年间(1680)整修,同治八年(1869)重建。广福寺前有宋代建造的双塔。双塔相距11米,六面五层,高约7米,为楼阁式实心小塔:青砖砌造仿木结构,均残破严重。据传有高僧名景南,人称“阿阇梨”,久居此寺,“外若不检而内行精严”,传说常行以“招云致雨”之神功。坐化时“莲香满院”,被信徒漆身保护。广福寺元至元年间被毁(见《温州府志》)。

近年来,鲸头村不断加大旅游设施的投入,开辟民宿、农家乐,游泳池,增加景区新的亮点“九龙生态园”、“凤仙道观”、“广灵道观”、新登山大道、文化公园,保护与开发利用并举,使鲸头村成为龙港镇名副其实的后花园。

苍南小众景点推荐

,

    相关文章

    右侧广告A一340*250
    右侧广告B一340*300

    Copyright ©2008-2022 石柱百科网 版权所有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渝ICP备202300511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