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历史 >

戴季陶的革命历史(孙中山的得力助手)

发布时间:2022-11-04源自:未知 作者:admin阅读( )

戴季陶本名良弼,又名传贤,字选堂,又字季陶,笔名天仇。祖籍安徽休宁县,以后迁浙江湖州府吴兴县,乾隆末在四川广汉定居。家业传到戴季陶的祖父戴廉,已经衰落。戴廉沉溺于丹青,戴季陶的父亲戴小轩也精于绘画,但他受人秘传,更擅长外科医术。其妻黄氏也精通治疗。他们夫妇医术精湛,远近闻名。黄夫人虔诚信仰佛教,幼年的戴季陶也常常随母亲烧香敬佛,但多出于好奇。

戴季陶的革命历史(孙中山的得力助手)

戴季陶的长兄戴传薪在汉州纯阳阁开设私塾,他10岁跟随长兄读书。1902年,戴季陶随长兄戴传薪到成都。戴传薪在东文学堂谋到了一份差事,他把戴季陶送进东游预备学校读书。戴季陶在那里学习日语,很快掌握了日常用语。受业师徐炯影响,戴季陶已开始倾向反清。

一年以后,戴季陶考上了成都客籍学堂高等科。同学之中多是举人和秀才,唯独戴季陶一人年仅13岁。在这里,戴季陶受名师指教,学问大长。每每考试,年龄最小的戴季陶总是名列前茅,令人刮目相看,受到客籍学堂师生的交口称赞。倒霉的是,一次体操运动,他不慎栽倒在地,左脚关节骨折,经过治疗没有完全康复,以致终生走路都有些跛。而且步行过久或天气变化,都会隐隐作痛。在这之后不久,学堂里调来了一位为人很不公正的监督(校长),他随其所欲地评定学生成绩,偏袒喜欢的学生。成绩一向名列前茅的戴季陶,竟被校长评为差生。他在愤恨不平之际,奋起发难抨击。校长恼羞成怒,仗其权势,不顾师生反对,将戴季陶开除学籍,并以师道尊严之词呈请四川督署通令全川学校,不得收录戴季陶入学。

无奈之下,戴季陶改名进入一所教会学堂——华英学堂。入学不久便显出他的聪颖和功力,在学堂里大出风头。可是树大招风,仅三个月便被官府查出改名换姓之事,立即勒令退学。这时,戴季陶的华英学堂老师小西三七被川北中学聘为理科教师,他们几乎同时离开华英学堂。小西见戴季陶喜欢读书,能用一口流利日语和他交谈,更加偏爱他,于是便主动介绍戴季陶到川北中学去做他的日语翻译。这样,14岁的戴季陶正式被聘用,月薪15元。

小西三七认为,戴季陶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将来必定难成大材,故极力鼓励戴季陶去日本留学。戴季陶经过学堂风波,对清政府的腐败已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又接受了小西向他灌输的外国文化,特别是日本的文化和社会情况,决心东渡日本,寻求新知识。戴季陶的想法得到兄长的理解,长兄卖掉了土地,给他筹集了一笔赴日本的资金。

1905年,不满15岁的戴季陶踏上东渡日本的求学之途。戴季陶前后在日本求学达四年。他先是进入师范学校学习,1907年秋,经过选择,入东京帝国大学研读法科。他发奋攻读,学业优秀,文采风流,辩才雄盛,为人又热情慷慨,在日本大学时间不长,就成为大家关注的人物。在二年级时,他与胡森、王用宾、谢健、杨子鸿、张伯烈等几位朋友组织日本大学中国留学生同学会,由于他富有社会活动能力,被选为同学会会长。在艰难困苦之中,他度过了留学生涯。他在东京认识了蒋介石。由于志趣相投,两人结拜为异姓兄弟,并租房子共居在一起。

戴季陶的革命历史(孙中山的得力助手)

1909年,戴季陶从日本回国。当他回到上海之时,身上仅剩下四角钱,不足吃一餐饭。在江苏省城苏州,他毛遂自荐,以日本大学法科毕业生的资格和过人才识,叩开了江苏巡抚的衙门。当时正值清朝政府实行预备立宪的时候,各地纷纷成立政法学校,苏州也办了一个研究所。江苏巡抚瑞徵很欣赏戴季陶,又是自己用人之际,于是立即任命他为江苏地方自治研究所主任教官之职,这一年他才18岁。在所里任职的多是翰林进士,思想保守,现在被一个18岁的青年领导,心里终究不服。而戴季陶自己也由于年轻气盛,少年得志,锋芒毕露。于是,一些人就想方设法抓戴季陶的小辫子。在业务方面无法找到戴季陶的毛病,但是在个人生活方面,戴季陶因为年轻风流惯了,经常流连声色场所,“妇人醇酒傲风尘”,被一位守旧人员告到巡抚大人那里,谁知碰了一鼻子灰,瑞徵说:“年轻人谁不如此,何必小题大做!”戴季陶还喜欢到茶楼去坐,与人针砭时弊,高谈阔论,也被人告状,结果瑞徵说:“朝廷办法宪法大纲,原需臣民抒陈意见,有什么要紧呢!”由于后台硬,戴季陶也就平安无事。但后来瑞徵奉旨调任湖广总督,戴季陶没了靠山,遭到人的报复打击,只好辞官另找出路。1910年春,戴季陶离开苏州,回到上海。他先当上海《中外日报》新闻记者,继而转入《天铎报》。戴季陶在报社兢兢业业的工作,得到了社长陈屺怀的赞赏。两个月后,便被破格提拔为《天铎报》总编辑。他从“不共戴天”这一与“戴”相关联的成语中,取“天仇”为笔名,发表众多抨击清政府的文章。他的思想、言辞都比较激烈,好作惊人语,煽动力极强,成了新闻界的风云人物,他的笔名天仇也为大众所了解,“穷达利眼识天仇”成为上海新闻界的名言。清政府也盯上了他,下令拘捕。1911年,戴季陶刚刚办完新婚仪式,还没来得及度蜜月,就得到清政府指名逮捕他的消息,只好逃离上海,前往日本长崎。在那里住了两个星期,秘密潜回上海。

哪知此时上海政治环境更加险恶,他无法在上海立足,独自一人到了浙江吴兴,匿居于云巢山道观,过了一段闲云野鹤般的出家人生活。

不久,他登上南下的海轮,前往马来半岛的槟榔屿。当时孙中山在欧美筹款,他的家人就住在槟榔屿。来到此地的戴季陶以私人教师身份进入孙家,为孙中山的两个女儿——15岁的孙琰和14岁的孙琬讲授国文。后来,他又担任槟榔屿《光华报》编辑。他在那里结识了革命党,老同盟会员黄金庆主盟,雷昭信、陈新政介绍,他加入了同盟会。

武昌起义后,戴季陶于10月20日来到武汉,投入保卫武汉的战斗。后来,他从武汉到达上海,协助陈其美筹划与领导了上海的武装起义。他还同李怀霜、周浩等人一起参与创办了《民权报》。12月25日这天,20岁的他以同盟会会员兼新闻记者的身份在上海码头欢迎、采访自海外归来的孙中山。这是戴季陶首次见到孙中山。在交谈中,孙中山得知戴季陶就是风云一时的戴天仇,又曾担任过自己女儿的国文教师。孙中山看中了这位才华横溢的年轻人,邀他去南京参加中华民国成立大典和大总统就职仪式。从此,戴季陶与孙中山逐渐熟悉起来。

戴季陶的革命历史(孙中山的得力助手)

南北议和,孙中山功成身退。戴季陶回到上海,再度从事新闻工作。他回《民权报》,担任总编辑,写了不少文章,揭露抨击袁世凯。对于袁世凯羽翼下的官僚政客、议员军阀,戴季陶也无情地实行口诛笔伐,不稍假以词色。由于戴季陶的文章对袁世凯复辟阴谋尽情揭露,再加词锋犀利、文字劲烈,一时为人们广为传诵,《民权报》也声誉日增,读者越来越多。

1912年9月,孙中山任督办全国铁路事宜,戴季陶被孙中山聘为机要秘书。孙中山赴日访问时,戴季陶又兼为翻译。他随孙中山奔走各处,把孙中山讲话记录下来,既快又准确。几个月后,他把孙中山在各地的讲演记录进行精心整理,辑成《民国政治纲领》及《钱币革命要义》两本书。直到1925年孙中山逝世,戴季陶做了十二年半孙中山的秘书,“几乎无役不随”。尽管他在同盟会中是后辈。但由于他年轻有才华,办事干练,很得孙中山的赏识。

二次革命期间,戴季陶到南京协助黄兴领导起义工作。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下令通缉国民党领袖“首魁”及“执重要事务”者共34名,戴是通缉犯之一。这时,他听说孙中山与胡汉民等已离开中国到达日本,在日本继续从事反袁斗争。

于是,他也化装成日本记者从大连乘船赴日,与孙中山会合。孙中山正在重整旗鼓,急需一批坚定的骨干分子,戴季陶的到来,使孙中山喜出望外,他要戴季陶继续担任他的机要秘书。当时,孙中山决定把国民党改组为中华革命党。戴季陶协助孙中山组党,担任浙江支部长,跟随孙中山度过了一段艰难的时光。

    右侧广告A一340*250
    右侧广告B一340*300

    Copyright ©2008-2022 石柱百科网 版权所有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渝ICP备202300511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