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克松访华的根本原因(尼克松访华的意义和影响)

1972年2月21日这一天,世界上无数的人,当然也包括几亿中国人,都在等待着一个富有戏剧色彩的历史性场景的出现:尼克松——一个在位的美国总统将要踏上中国大陆的土地,到社会主义中国作一回稀客。

1969年1月,在尼克松上任后对他和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所作的第一道指示,就是要他“探索重新与中国人接触的可能性”。基辛格对此起先还不大赞同呢。

尼克松访华的根本原因(尼克松访华的意义和影响)

在中苏发生武装冲突的问题上基辛格的观点与尼克松不谋而合。他认定:历史表明,在两个敌对的伙伴中,联合弱的一方更有利,因为这样可以遏制强者。尼克松完全赞同,说:“前苏联是更具有侵略性的一方,如果听任中国在一场中苏战争中被摧毁,那是不符合我们的利益的。”

就是在这种基点上,尼克松开始了他的带有冒险意味的同中国共产党政府的最初接触。经过一个不算短的时间内的努力,秘密的、公开的、一轮轮、一次次地对话,会谈,中美双方终于共同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这极其重要的一步,就安排在1972年2月21日这一天。

1972年2月21日上午11时30分,乘坐着美国总统的“空军一号”专机在北京的首都机场徐徐降落。

一个历史性的重要时刻到了。

对于这样一个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时刻,身为一个相当成熟的政治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早就设想好了该如何做好在这其中所扮演的角色。他决意要以一个很显眼的行动纠正在第一次日内瓦会议上,杜勒斯下令不同周恩来率领的中国代表团人员握手的傲慢失礼之举,并突出他本人在此时非同凡响的举止,因而特意对下飞机的程序刻意地作了安排。

飞机一停定,尼克松便先行出舱,而所有随行人员则缓走一步。虽然此举早已通知过了,尼克松仍派了一个高大的警卫守在机舱口,以防其他人紧随其后也下机去,干扰尼克松的行动。

尼克松和夫人走下舷梯后,在还没到尽头时,尼克松就在欢迎他的掌声中急切地伸出了手,向周恩来微笑着走去,主动同周恩来热烈握手。

这一历史性镜头无疑就被许许多多的摄影镜头所摄下了。尼克松为了这一时刻而做出了许多努力,终于在这一次壮观的握手中得以完美地勾出了最妙的一笔。他在后来自己所著的书中写道:“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周恩来总理在陪同尼克松一起检阅了仪仗队,然后和尼克松一同登上中国的红旗牌轿车往宾馆去的路途中,与尼克松亲切交谈,说:“你的手伸过世界上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握——25年没有交往了呵!”

中国方面对于如何接待美国总统尼克松也是作了很细致的考虑和准备的。因为这是一种毫无先例的事:两国过去多年敌对不和,又无外交关系,而尼克松又是一个大国的在职元首。

考虑定下的接待方针是“以礼相待,不卑不亢,不冷不热,不强加于人”的原则。决定在机场悬挂两国国旗,在北京检阅三军仪仗队、军乐团,但不采用分列式,不鸣礼炮,不请外交使团,不搞群众欢迎,只由周总理等领导人前去迎送。

为了创造一个与之相适应的环境和气氛,周总理还布置客人拟去的各地方刷去了街上的反帝标语,恢复了一些店铺的老字号名称。甚至在欢迎会上要演奏的中美民间乐曲都进行了精心安排。

中美两国毕竟是做了20多年冤家对头了呀!

这也才是两国开始走向和解的最初尝试,成不成还是个未知数呢。

下午2点40分,毛泽东主席在他的书房会见了尼克松。中方参加会见的有周恩来总理、翻译唐闻生、记录王海容;美方在场的有基辛格、记录洛德。

尼克松不可能知道,在他与毛泽东的这次会见前一个多月,毛泽东的身体很差,曾经突然休克,经过一番抢救才重新醒了过来。此后毛泽东便一直身体状况不好,有时整夜整夜地咳嗽。

但这位历史巨人却一直记挂着美国总统来访这件大事,在尼克松预定到达中国的这天早晨,他一醒来就问身边的工作人员:“尼克松到了没有?”

工作人员急忙向他汇报情况。到中午时,毛泽东忽然说:“我今天见他吧。”

他的话就是命令。机要秘书立即通知周恩来总理,而在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则开始忙碌起来,有的为他理发、刮脸,也有的忙着打扫整理客厅。

在尼克松以后写的回忆录中,写到他对毛泽东的第一印象是病中的毛泽东有一种非凡的幽默感。而且虽然此时毛泽东说话有些困难,思绪仍然像闪电一样敏捷。这使这位美国总统油然而生起了敬重之意。

大病初愈的毛泽东在会见尼克松时,显得很精神,也很健谈。原定会见一会儿就结束的,但他兴致很高地一直跟客人们谈了一个多小时。在会见中,毛泽东主席谈笑风生,寓意深刻。

最后双方一起站起来,尼克松握着毛泽东的手,说:“我们在一起可以改变世界。”

毛泽东对他的这句话未置可否,只是说:“我不送你了。”

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